2018年6月27日星期三

《一日记者》

上一篇的书展观察文章,有网友私下和我说可尝试多写报道,让我想起年头为了《小城回春·流连忘返》一文,走遍劳勿市区大街小巷,那时打从内心感慨,幸好我不是全职记者,真的太累了……但我这些日子下来,觉得采访他人感觉也挺不错的,有什么文字可以从中记录下来,偷别人的故事,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写出来。

对了,我恰好约好某位大咖明年采访他,希望可以写出来!(就不说是谁了XD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读过房慧真《像我这样的一个记者》,无不为作者的坚韧心灵感到震撼,书中提到个性害羞不擅长于他人交谈——这俨然就是我的写照啊!虽然我长得不差(还真敢说!),但大众面前说话的次数可没几次,每次都落得丢人现眼,好在工作性质不需和太多人交谈,我天真以为这辈子多半不需在外头找吃,机缘巧合下接到一份差事,概要是撰写关于城市的旅游文,我很快地答应,但也很快地就懊恼了。

为了做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差事,我不得不认真思索,要如何书写一个城市,而这免不了实地取材和采访居民。在这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的年代,我不爱自拍也勉强拍了几张不丢脸的照片,但采访方面可真是考到我了,好多次鼓起勇气向店家问话,正要开口之际突然低头转身,只留下一脸愕然的店家,多半以为我精神失常莫名其妙。

眼见截稿日就快到了,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店家发问,店家看我一脸傻乎乎,连话都说不清楚,像个傻孩子背着沉重书包,在他眼里多半是还含着奶嘴的中学生。他好不容易听清楚我的采访内容,淡淡一句,你是以什么身份来采访。我老实说为报馆写文章,他又一句,那就是记者了,怎么这地区换你来写了。我抓抓头,表明是兼职性质,他暗笑一声,就只有兼职才会这么热心走遍大街小巷(这句话真的不是我自己说的!),这一笑就把我的紧张不安给吹散了。

出乎意料地,只要肯开口发问,店家多半都会热心配合,对发问踊跃回答,甚至还指导如何拍照比较美观,兴许他们开店这么多年,有什么大风大雨没见过,敢请不是第一次接受采访,多半看惯像我这样的一个菜鸟记者。明明不是第一次光顾他们的店,但聆听着他们这些日子的历练,有感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太少了,看似斑驳落漆的招牌,实则承载了几代人的生计,在时光洪流中努力不被淘汰,才演变成今日的好生意。

采访好几位店家后,我说话不再紧张,不求说得像黄子华开栋笃笑一样,只求尽可能把问题问个清楚,才发现说话能力是可以慢慢培养,在乎自己有没有去尝试。与别人沟通的当儿,某种文字能量在内心累积起来,等待自己把这故事写下,这或许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吧!这趟采访也不是没遇到什么难题,若遇上滔滔不绝的店家,我可是无法招架,如何聪明为对话划下句点也是说话本事,我这一日记者终究是不合格的。

大家猜猜这照片如何拍的。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(5月份)

2018年6月25日星期一

《从海外华文书市看读者买书心态》

机缘巧合接下撰写书展观察文章的任务,以我的资历其实是无法胜任这份工作,也不敢说自己有太独特的见解,但还是硬着头皮完成了。

完成稿件后,我才发现自己没拍到几张照片,只能在脸书敲门拜访出版社讨照片,一开始担心会不会给他们添麻烦,但都很爽快地提供照片给我(大家都超好人的!)。

而交稿上去后,我这几天都睡不着,因我总觉得有些段落写得不够好,怕得罪一些单位,也为无法概括更多好书而感到抱歉,若你读后觉得不悦/写得过于主观,我愿意接受任何批评……

我家老大说,这是我有史以来篇幅最大的一篇稿。我心道,这是我有史以来最压力的一次,一想到整个文坛都无可避免看到这篇文章,我就压力山大。

所以,我是做好退出文坛的心理准备写下这篇稿!(我老大在后说,别闹了!)

也在此谢谢星洲日报的邀稿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由大众集团与星洲媒体集团联办的海外华文书市,经过为期九天的展期,风光落幕。自2006年开始进行至今,海外华文书市说是马来西亚每年最不能错过的书展也不以为过,除了参展书目包罗万象,破天荒的书价折扣,不少国内外作家也陆续登上舞台与读者进行交流,大部分出版社更设作家签名时段,俨然就是爱书者的天堂。

热闹归热闹,那么书展持续发展下来,又有什么是值得关注的?

常听说,大马读者阅读量少之又少,一年下来也没读超过十本的书,网上购书方便快捷,电子书逐渐取代实体书,书店恐怕没多久就会从你我视线里绝迹……这些危言耸听的话此起彼落,但书展里的人山人海似乎让这些流言烟消云散,至少从这片人潮来看,海外华文书市仍然是爱书者每年的必去地点。

海外华文书市展示的书目多不胜收,在这里可看见来自不同国家如马来西亚、中国、香港、台湾等的出版品,参展书目成千上万,书目分类包括文学小说、医疗保健、商业理财、生活旅游等等,但还是不少读者表示在这儿没找到什么心头好,空手而归白走一趟,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?

逛书展遇上人潮对读者来说不是好事,书展第八天即开斋节首日的人潮更高达13万人,密密麻麻的人群让密集恐惧者望而止步,更别说静下心好好在书展选购书籍。寸步难移的情况下,消费者依据一瞬即过的书封资讯来判断要否购买,而往往只会注意到叠得高高的畅销新书,较冷门的书籍则被塞进看不到的角落,就连书背的影子都没看到。

如往年一样,参展单位多不胜数,但书本分类方面还是有待改进,特别是外国出版品,举例来说台湾馆方面,并没个别展示不同出版社的作品,只专注宣传畅销作品,读者需一本本浏览才能找到自己的心头好,然而一些人气海外作家的作品如斯蒂芬•金、石黑一雄、凑佳苗反而不见其踪,仔细观察才发现不见知名出版社如皇冠、城邦出版品,就连宝瓶、圆神、麦田出版品也只有寥寥几本,反之尖端出版社的轻小说书堆种类之丰富让人无法忽视。

中国馆方面引进不少实用教材书,好比《中国通史》、《世界历史大全》、《二战记事》等工具书,都是不少家长的心头好,价格便宜,制作精美,内容多元,都陆续进入消费者的书篮里。不少翻译文学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、珍奥斯丁、东野圭吾等等堆成好几座书墙,价格方面却让人皱眉头,特别是中国引进的简体书,明明封底写着20块人民币,但售价竟也是20块马币,就算运费也一并算在里头,但近乎翻倍的书价实在让人不敢恭维,在这无所不淘的网购年代,如此高价的海外书恐怕很难让读者买账。

“我相信书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。有些人甚至只要看看藏书,就能够准确说出书主人的兴趣、职业、年龄……”日本推理小说《古書堂事件手帖》提到藏书能反映出书主人的性格,书展展示书目何尝不能反映本地读者的购物心态。食谱教材书适合不爱看书的家庭主妇,陪伴孩子之余也可打发时间;育儿教材书适合正值发育期的幼儿;轻小说为青少年轻松阅读的读物;文学书是文学爱好者的心头好;热门畅销书自然是大众的喜好书单。

第五展览区设有小型市集,出售物品计有零食、唱片、营养产品、儿童用品等,整体而言,海外华文书市兼顾了每一个年龄层的读者,考虑了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,就算没买书,也至少不会空手而归——只是来书展不买书就本末倒置了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本地出版社普遍上都视海外华文书市为重要战地,除了新书首卖和优惠价格,展位装设更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本地出版社的展位尽管不如往年瞩目,看似平实朴素的展位,还是有着不少让人惊艳的巧思。

不按牌理出牌的大将出版社今年仍然推陈出新,不延续去年大受好评的文化沙龙,反而从展览方式下手,由品牌顾问林韦佳带领,与Timeless Design家具合作,引进打造美学共读的概念,大将出版社这次的改革亦契合主题“读生主义”——“阅读成為生活主义重點”,是书展里最有个性的风景。盲书概念也让人啧啧称奇,封面遮掩的情况下,读者只能依据书封上的简短资讯决定买书的意愿,无疑是买书的另一种乐趣。

红蜻蜓出版社的展位一如出版品风格,清新亮眼,旗下黑蚂蚁系列丛书也到了第五本,特别架设黑蚂蚁小型展览区,制作优良精美细致,每本书本更附上内存三张卡片的小盒子,分别写上作者简介、作品简介与文案,好比《今天我们无所事事》的小卡写着:“这本书/给自由的你/给对生命困惑的你/给坐不住的你/给喜欢人类&动物的你”,有着画龙点睛之效。

那么,本地出版品今年有着什么突破?

大将出版品方面,最具话题性为前国会议员蔡添强的著作《加影自由刑》,这书是他入狱30天的心情日记,记录着不为人知的监狱生活,自推出市场后卖得满堂红,近期更会乘势推出国语与英语版本。

耗资几十万的《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》丛书,是大将出版社创社以来最大手笔的一次,不计成本劳师动众,是马来西亚第一套全面剖析细解国家教育体系与政策的书籍,目前其中两部已面世,分别是《浮躁•族群•市场化——困局中的大学》和《迟缓•停滞•低素质——迷路的中学教育》。

自从知名主播李欣怡《欣想事成》系列屡次缔造销售传奇,也造成跨界作家的趋势上升。当红艺人云镁鑫也搭上这热潮,推出《如果可以躺着,谁会想跑?如果可以跑,那就别躺着!》,是她这些年来跑超马的心路历程,新书正式推出前的网络盲购更掀起热议。新生代歌手可晴也推出《胆小鬼•出走》图文集,是她纽西兰旅游36天的背包旅行日记。

最为声势浩大的是角川平方出版社与MM2 Entertainment Malaysia合作,推出了41组大马音乐人的访谈录——《我们死了,音乐还没死》,强大阵容包括管启源、巫启贤、张栋梁、郑锦昌、周金亮、光良、品冠等等,一起发声: “我们生在这样的年代,我们做过这样的音乐。我们终将被遗忘,但音乐会继续流传下去。”

新闻主播陈嘉荣和电台DJ Angeline黄玉丽也在大将出版社推出新作,分别是《噢耶,荣兄~主播的幽默日常》和《PowerBank:Full能量》,前者风趣诙谐,记录主播不为人知的生活趣闻,后者正能量满满,为寂寞都市人的心灵填补空洞。电台DJ彪民,也在这次书展推出了校园小说《在我们变成朋友以后》,这故事改编自他的电台节目《Night听小故事》,配合新书推行也邀请读者为书里的歌词谱上曲子,胜出者的曲子将会进行单曲制作!

是专业人士也是作家!近年不少专业人士跨足文坛为大众撰文科普知识,细腻文笔下讲述一个个动人的职场故事。吴奕品医生继《医生,So What?》后,写下《医生,What the Health?》一书,现为飞行医生的他为大家揭晓医者的生活点滴。郑宝鸾律师处理家庭纠纷案件多年,这些日子的工作感慨都尽数收录于《法律与感情这些事》书里,传达正确的法律知识,也讲解处理家事案件的心得。

红蜻蜓出版社虽标榜为少年小说出版社,但这几年的出版品看出求变的心态。继日前大受欢迎的影视改编小说《我来自纽约》系列和《大大哒》,这次也配合八度空间大热戏剧《假面II》推出同名小说,戏剧演员吴俐璇更配合新书到展位宣传,吸引不少粉丝前来一睹风采。

文学作品今年仍然百花齐放,让人目不暇接。许裕全报告文学集——《47克的罪愆》在书展热卖,标题耐人寻味,当你细读书中内容才领会这标题的严肃沉重,一如作者所说的,“这是报告文学教会我的,最重要的一件事:慈悲”。红蜻蜓旗下的黑蚂蚁系列最新作《甜美生活:一起烘焙时光》由知名作家蔡兴隆与安娜合著,还没上市就轰动,新书文案引人入胜:“在被大山环绕的小城,烘焙着香气盎然的好时光。人间最好的时节,就是彼此相伴的每一个日常。”

有人出版社在这次书展推出多本好书,作者群横跨好几个年龄层,总编辑曾翎龙有感在脸书写下,文学一直有人。最让人惊艳的是《吃时间》(曾翎龙著)、《文字烧》(翁菀君著)、《啃日子》(方肯著)三本散文集,封面是让人倍感温暖的色调,诚意十足的篇幅,有店网购者更能获得柏金包色精美藏书票,极具收藏价值。牛油小生和薇达也分别推出短篇小说集,分别是《南方少年与健忘老头》和《边境》,文笔纯熟魔幻写实,各有精彩。

大河文化出版社与三三出版社也在这书展推出多本新作。亮眼新书包括,耗时三年制作的《我们返马这些年》(廖宏强、张永庆、陈亚才主编)收录多位留台人学成返马追梦的故事;马华文坛闪耀新人卓振辉第一本中篇小说集《天堂的锦鲤》;黄远雄的自传散文集《东北季候风中的岁月》,是马华文学界里罕见的文类;讲述中文各地差异的《中文是用来跳舞的》(杨邦尼著);提倡公民意识醒觉的《普通公民浅论》(林韦地著)。

尽管诗集不如其他书类那么受落,这次的书展也不乏新作的面世。有人出版社推出了《小三》(黄龙坤著)和《词语》(辛金顺著),而三三出版社也推出了《零号幻术》(陈奕进著)和《安全岛》(彭敬咏著),可见诗人的脚步不曾停歇下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大将出版社出版之余,也经销其他出版社如有人、大河、三三出版社等的书籍,云集了本地大部分的文学好书,其中更不乏独立出版品,相信读者乐见本地出版品迈向多元化,促进良性竞争,为读者提供更多好书的选择。

本地小说主要还是以少年小说为主,不少出版社也在书展首卖新书,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红蜻蜓出版社社长许友彬,带着星际远行系列总结篇——《2333,天空游戏》与读者会面。人气作家邓秀茵自立门户,创办守护神出版社,也在书展推出两本新书,分别是少年小说《这个世界不公平》和爱情小说《你爱我像谁》,每日的限量签名版引起粉丝抢购。庄昉思的奇幻大作《盖娅勇者传》系列也来到第五集——《大漠之行》,人气高昂销量极佳,是新生代作家里最被看好的一位!

逛了本地出版社展位一圈,不难发现灵异小说或漫画已是主流书籍之一,让人无不好奇读者口味何时变得这么重,也印证着少年的口味逐渐多元化,并不一味满足于寓意美好的少年小说。出版量惊人的角川平方出版社,继去年主打校园爱情的棉花糖系列,今年也推出校园灵异的魔豆惊悚系列,一口气推出6本系列新书。踏入嘉阳出版社展位就能看见灵异小说书堆,而主打灵异小说的金鑫出版社也是书展显眼的一角,放眼整个本地区都是鬼影憧憧。

不能否认,本地小说始终局限于校园小说,适合成年人阅读的通俗小说在本地来说可是凤毛麟角,小说这十几年发展下来,也没出现几本代表作。最广为人知的通俗小说家为那天晴、颜俊杰和蛛古力,可惜今年没推出新作,而在本地区茫茫书海中找到《告别青墙》(藤光著)和《我们不做男女朋友,好不好》(千和著),拜读后爱不释手,推荐给曾经青春的你。

对了,海外华文书市最高人气的作家是谁?不是九把刀也不是Peter Su,更不是皇阿玛,是本地漫画家黑色水母,大排长龙的队伍是马来西亚出版界让人羡慕也钦佩的奇景!

每年到海外华文书市买的都不是海外华文书。

刊登于星洲日报副刊-读家说书(25/6/2018)

2018年6月20日星期三

《中国行有感》

当我和友人说我去中国旅行,他们都是一副why why tell me why的表情,去中国旅游有问题吗(抓头),tell me why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重游中国,没想到这国家的转变让我讶异。

前些时间与在中国工作的友人小酌,他提到每次回马来西亚都不适应,地方发展带来的文化差异,对他而言犹如天渊之别,一开始我还以为他夸大其词,但我到中国走一趟后,才发现他说的话不无道理。

一踏进中国,放眼都是支付宝和微信红包的布告牌,早闻支付宝的大名,却没想到已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,从公共交通、购物广场、便利商店、餐馆都建议消费者使用电子过账服务,就连路边摊卖臭豆腐的小贩都挂上二维码牌子。我没中国银行卡,无法绑定维信红包,只能掏腰包付现金却惹来店员一脸嫌弃,似乎觉得我不老实,拿着纸钞反复看了几次,再用验钞器扫描一遍,才找回零钱给我。

没想到一机在手能就做到真正的网络金融,信用卡推行多年仍做不到人人有卡,但手机软件人人都可下载,只要有余额,人人都能发红包,到餐馆点餐扫描二维码展示给店员即可,在后排队一手零钱的自己啧啧称奇。微信红包在中国推行才几年光景,却在短时间内改变了这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,联想到我国某些只闻楼梯响的先进措施,顿时自愧不如。

走在大街,不难发现当地居民主要代步工具为电瓶车,我国常见的摩托车不见车影,汽油站寥寥无几,让我不禁怀疑燃料危机已不再值得担心。电瓶车节省能源之余,也减少废气排放,是城市之福,但过于方便终会沦为不便。电瓶车不受管制,司机不戴上头盔枉顾自身安危,危险驾驶潇洒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街道,就连行人道也通行自如。我走在人行道上,从后冒出的电瓶车吓得我差点撞上电线杆上,反惹来司机无礼问候,没发出噪音的电瓶车反而让人防不胜防。

随着高铁发达,在中国旅游别于过往无法游玩太多的地区,如今在短短行程内也能畅玩好几个地点,好比西安与洛阳之间相隔四百公里,搭火车少不了五小时的车程,如今搭乘一小时半的高铁就能到达。火车站里的警卫系统也让我惊叹,没几步就看到整装待发的警官在旁候命,连搭火车也要扫描行李和搜查全身,我还以为这一幕只在机场上演,细想下罪案可是无孔不入,若能提早做好防备,就不需担心恐怖事件了。

短短几年,中国的发展已让邻国望尘莫及,当地政府也致力于推广旅游,旅游景点悉心打造,周边景点也随之延伸,酒店餐馆如雨后春笋,走几步就会看到公交车站牌,出租脚车比比皆是,人生路不熟的游客,也不至于像无头苍蝇迷路,是个让游客感觉宾至如归的旅游胜地。明明距离上次拜访不过五年时间,却让我感受到这么大的变化!

唯我还是不明白为何中国人有吐不完的痰,走到哪儿就能听到清喉咙的巨响,接着就如蛤蟆功,强有力地把痰弹射出去。当我目睹公交车司机辱骂隔壁莽撞的司机,直接就是一记螺旋痰丸终结对话,让我看得心惊胆跳。我不小心在餐馆把外套弄跌在地上,拾起来就发现沾上了青色浓痰,顿时一阵恶心,对这国家的好感荡然无存。

若司机发现我偷拍他的背影,不懂会不会直接痰弹问候,哈哈!

2018年6月13日星期三

《一个人的报案》

关于报案的一些小事,说起来已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。

——————
发表标题:一个人报案
文接上文

这是我第一次踏入警局,而且是以受害者的身分,我没想到信用卡盗刷事件会在自己身上发生。一直以为看似精明能干的自己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,果然不管过了多少年,我始终还是少根筋,就连案件发生后都不懂事情来龙去脉,也不懂何处下手,在朋友建议下,我只身到警局报案。

负责接待我的警官看起来与我年龄相近,他接待着其他报案者,我识相在旁找个位子坐下来,顺道打量眼前这间警局。这里有着传说中的蓝色墙壁,据说是警局独一无二的颜色,我还记得妈妈说过住家墙壁最避忌就是粉刷蓝漆,等同无时无刻活在牢狱之中,正如香港电影里常听到的对白,“生不入官门,死不入地狱”。

我呼吸着空气里沉重的城市心事,不知道多少人在这儿哭诉过,来者不外乎想申诉公义,少一些勇气都无法好好坐在这里,冷静陈诉自身遭遇的不幸。我看着报案者起伏的背影,像钟摆摇晃不定,而他说到激昂处拍桌宣泄,见惯大场面的警官应付自如,适当安抚报案者的烦躁,完成报案记录就告一段落.他向我点头示意,我就在这余温残留的位子坐下来了。

我说话一向不怎么灵光,担心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,他问话方式优雅大方,让我卸下心防,继而平静地述说自己的案件。我从检查信用卡账单发现问题到与银行沟通不果,束手无策下只能到警局报案,期许能够为自己讨回公道,几千块对出身卑微的自己,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我深知信用卡盗刷案件调查多半没下文,也做好这笔钱无法讨回的心理准备,但我需要一个解答。

银行回复这笔帐单是通过购物平台进行,该平台不方便透露买主是谁,只说非通过我的私人户口,我闻言后又喜又悲,喜的是自己并无操作错误,悲的是根本无从调查。警官问,谁有可能接触我的信用卡,我实在想不起谁能办到,正如我相信身边人都值得信赖,也不愿意在毫无根据下怀疑他人,最终摇头表示。

警官拨电和上司讨论案件,我在旁安静看着天花板摇摇欲坠的风扇,听着电视机若有若无的微弱音量,闻着旧文件在岁月里发酵的味道,此刻好想回家。我期许这不过是一场梦,事到如今只能勇敢面对,逃避无法解决问题,只会变成内心的一根刺,永远无法知道真相的遗憾,是终生难以忘却的。完成报案手续后,我踩着不安的脚步离开警局,还以为事情告一段落会放下心头大石,没想到心情更为沉重,或许等到水落石出那天就能释怀吧。

我后来才发觉,隔雾看花的态度,对事对人更易释怀。
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(三月份)

后记:
一个月后,银行告知接纳我的上诉,会退还款额给我,我不清楚是警方干涉的成效,银行程序上的验证,还是我的诚意感动了上天,无论如何,有惊无险也算幸运了。


2018年6月5日星期二

《写作这几年》

我这个月开始就会在中国报副刊写专栏,每两周一篇千字文(每个月第一和第三的星期二),本犹豫要放【牛刀小试】当专栏名否,几经挣扎还是用【对牛谈情】好了,心道应该没几个人有兴趣与牛谈情说爱。

就如大家知道一样,这几年我开始写散文也持续在报章上发表拙作(目前已经接近90篇),当我知道有机会写专栏时,心情紧张得有些语无伦次,编辑电邮内容如下:

“小流,你有兴趣写专栏吗?”

我打以下回复时竟然手抖……

“你好,谢谢贵报一直以来的提拔,若有幸为贵报写专栏,我会全力以赴。”

回复后一直不安了好几天,觉得【全力以赴】这词用得不好,难道不是写专栏就不全力以赴吗?这不就是让人混淆的逻辑矛盾吗?

于是,我再度发电邮(仍然是手抖)……

“你好,我反复想了一会儿,似乎回答得有些误导……

我有兴趣写专栏,请务必给我这个机会。”

我真的很有兴趣写专栏,想知道故事继续看下去就知道了,而我曾和同门闲聊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作家,我思索一会儿,告知我想要成为专栏作家。认识我的人都知道,我一直把“想成为文字里的小丑,用文字感动世界”这句话挂在嘴边,写专栏等同书写自己的生活,或许更接近我理想中的写作模式。

如今有幸达成这个写作心愿,我除了想说感恩,就是我会继续努力。

能写什么,要写什么,还真是写了才知道。

作为专栏第一篇文章,我毫不犹豫以写散文的契机作为题材,写完后觉得太放肆了,犹豫好一阵子都不敢交上去,总不能第一篇专栏就在发牢骚,恐怕第一篇专栏文就是最后一篇了,但还是顺利刊登,我只想遮脸说小的不懂天高地厚有怪勿怪……

在这里我要郑重谢谢中国报副刊编辑——吴鑫霖先生,愿意给我这个机会,我会努力不脱稿和不断检视自己的文字。

我的散文之路才刚起步呢,敬请各位多多指教。

多希望有一天我能大声说:是小说家也是散文家,我是牛小流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我常为自己能坚持写作而觉得不可思议。

我从大学开始写小说,到现在已十年,间中难免有沉寂期,但还是陆陆续续发表作品,直到现在有机会为报章撰写专栏,换作是几年前的我,不敢奢望能有这么的一天。对别人来说或许小事一桩,对我来说却意义非凡。

我中学时期不时投稿学生刊物,离开校门后反而意兴阑珊,尽管热衷阅读报章上的文章,也慢慢迷上了好几位作家的随笔,却没想过重温旧梦,让我动念重新提笔写文章是若干年前不愉快的活动体验。

那年我刚出道,有幸受邀出席一场作家交流会,这可是本地创作者梦寐以求的舞台,受邀者某种程度上来说,都得到主办单位的肯定。主持人陆续介绍不同作家到舞台上交流写作心得,台下的我则坐立不安,不安原因有几个,一是不擅长大众演说,二是上台都是名作家,初出茅庐的新人作者如我,都不敢自称是作家,深怕给人说还没成名就自视过高,这一点我还是有着自知之明。

好不容易等到主持人叫了我的名字,我不安地登上舞台,面对台下的人潮汹涌,紧张得连话都说不清楚,我和主持人互不相识,担心不懂如何见招拆招。主持人看了我的简介,淡淡问了一句,今天能够站上这舞台的人,都是本地文坛打滚多年的名作家,我写小说,年纪轻轻就能站上这舞台有何感受?

我不知道我怎么回答了,没说几句就被请下台,就算到了今天,我还是不懂如何回应主持人的话,也不知道为何会站上舞台,更不明白写小说就不够得体吗?

我还记得,主持人与一位专栏作家在台上说得眉开眼笑,说这舞台是为了现在与未来的出书作家而存在,我凄然一笑,不就因为我没在报章上磨练过,才会让主持人有这样的发言——我本来就该知道作家之路并不好走。

之前稍微研究四大名著的学术论文,得知每本小说的作者不一定真有其人,因那时代写小说始终不如诗词那么入流,有者甚至不敢告知自己写小说怕遭人笑话,没想到到了今时今日,小说的地位还是不如其他文体那么高尚。

于是我开始写散文,而且写得很勤,为自己定下每周都要投稿报章的目标,但说的比做的太容易了,我始终无法维持这么高的产量,或许我的人生没什么好记载。从一开始的茫无头绪,到后来的灵感乍现,能想到的题材我都写,能走的路都确实走一遍,尽可能多看不同风格的散文,用心感受一瞬而逝的生活感动,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竭尽心思的成品。

当然少不了自我质疑是否适合写文章,就算到了今天,我还是这么怀疑自己,而那天在电台节目听到许友彬先生的专访,他提到年轻创作者不要担心文笔不佳就不敢创作,只要文章有故事,一定会有人愿意阅读的。这番话让我感动莫名,如今我不会觉得迷茫,咬紧牙关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。

在报章陆续发表文章好几年,一些熟友常说,又见我的文章上报,还真厉害!我微笑不答,没能说出口的是,我一点也不厉害,只是牛脾气使然。当别人说我不够好,我可不服气,并下定决心要做得比现在好,因为这份傻劲,我才能走到今天。每当我写不下去时,都会想起那时舞台上的落寞,还真要感谢那位主持人,是他让我意识到,作者只能用文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,而写散文的磨练也变成我小说的养分,我无不期盼自己未来能写出怎样的故事。

我犹豫很久要不要在简介写【自称帅牛】,
最后我还是厚颜无耻地放了,哈哈!
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(5/6/201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