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28日星期一

婉约如月

今天刚读完《如果,你们说的都是真的》这本新书,所以想特别推荐给大家……写到这里都觉得自己太不要脸,哪有人会来推荐自己的书本,而且写所谓的观后感?套用吴宗宪的说法是,见鬼了!

不过今天又读完了一次,看到这个月写的博文都是关于书,就以自己的书作为这个月的终结也是蛮写意的吧。

#####################

昨晚是中秋节,家里没什么庆祝,不过是普通吃月饼而已。想咬着月饼欣赏月色,却发现月亮躲进烟雾怀抱,报章说什么千年难得一遇的超级月亮,也始终月算不如天算啊。本纳闷着这中秋夜就这样沉寂吗?突然收到友人信息说,读完我的新书,说感觉很好!我听了,对着月饼痛哭流涕,只因从来没有相熟友人和我讨论出版作品,一直以为自己不过是还好而已,没想到其实我也是不错的。

今天去修理车子,也带一本新书在维修中心翻阅。其实我还真佩服自己,这个故事从五年前看到现在,少说已看了一百次,这几个月反复校对更是到了一目十行的境界,怎么可能还有心情翻阅。好比第一本出版作品我到现在为止都没再看过,只因那时候校对到某种程度,让我有种莫名阅读疲劳,到最后无法分辨出此作品好看否。可是这作品我却翻阅得津津有味,或许是因为某些段落是我喜欢读的吧。

对,某些段落是我特别喜欢阅读的。你不妨拿起手中的书,翻到《第三章·静》。后半段故事就进入口述,述说男主角小学的小事迹,其实多少让我看见自己的过往。有些片段因故事流畅需要而进行修改,但有些……却是我出乎意料地坚强而写下的,最应该删除的部分却保留了,又或者这故事是因为这段落而诞生的吧。

我写小说的时候,尽可能地在虚拟情节融合一些真实情节,只因觉得有些故事不写下来就太可惜了,而且也符合原创精神。我当然也明白,如实记载是任性也是矫情,多少修改也是人之常情。或许你会说,这些人生难道可以随意篡改吗?我说,当然可以,毕竟这是小说,不是自传啊!让我不禁想起,张曼娟曾说过:" 其实多半时候,我遇见了好故事,都会将它改头换面一番。一方面保护了当事人,一方面也展现了我的本领,我写的是小说或散文,又不是报导文学,纪实并不必要,最需要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。"写到后来,我发现现实比虚拟更为叫人无法置信。

进行校对的时候,我突然发现很多段落看似可行,其实完全不行。于是我倔强地要求编辑给我多一点时间,让我进行更为深入的校对,举例来说:
「我漫游在天地,在混世中飘扬,看到的不快乐就为之捉狂,为尘世间的善良哼唱一首曲子,有疑惑的人我就为他开一扇窗,换心情的风。有梦想的 人我就为他点一盏天灯,如烟火随身。有爱情的人我就为她牵引姻缘线,爱情万万岁。我与云为邻,与日为伙,与大地茁壮,就像空气一样的无所不在。」
改成:
“我漫游在天地,在混世中飘扬,看到不快乐的就为之捉狂,为尘世间的善良哼唱一首曲子。有疑惑的人我就为他指点迷津,向未来前进;有梦想的人我就为他点盏心灯,让意志坚毅;不敢爱的人我就为他牵引红线,对爱情坦率。我与云为邻,与日为伙,与大地一同茁壮,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……”

故事情节我全然保留,在用词陈述上尽可能地修饰,就连对白若能做到让人深刻就再好不过,到后来编辑说无需再大改特改了,因为快要送印了……如果给我再修改个一年半载,改不好我会直接重写算了,实在看不惯自己以前过度口语化,所幸成品读起来还不错,甚至有种如沐春风的错觉。

从初稿到现在,已经是五年的时间了。比起当年的自己我又长进了多少,我又为了什么而写下这故事,我其实都不怎么清楚,只能从文字里窥探自己曾经的想法。虽然我说一定要读这个作品,但我也不会奢求每个人都说这是一部好作品,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。若你读了觉得还不错,如果不嫌麻烦,可以小小留言给我,我会为之雀跃不已,婉约如月或许也会感染我的喜悦而探头微笑。


话说这作者照片蛮帅。

2015年9月21日星期一

解忧

于是我悄悄地翻阅完毕这本《解忧杂货店》,对于书中细节没什么深思,心里想的却是其他事情。

“如果有一个地方,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烦恼……”
这样的地方会让你想起什么?又有谁能够让你畅所欲言,继而忘却烦恼?

书中描绘的杂货店,不懂从何开始成为了大众咨询烦恼的信箱。就因为回答者竭尽所能地回答问题,让问话者为之动容,也放开胸怀述说自己不堪入目的经历,尤其是面临着人生交叉点,需做出最严峻的选择。一念天堂,一念地狱,你会怎么说呢?

回想起宿舍生活时,常有人来我房间找我畅谈心事,不知不觉到日出才惊觉时间流逝,相视微笑勉励对方待会好好上课,殊不知上课时都是不省人事。现在回想起来,自己一向都不擅长高谈阔论,看到别人木纳表情总不自觉减低声量,擅长的不过附和对方的话语。就算神游四海,总是点头回应,偶尔插嘴问话,都能说个不眠不休。无法当个倾诉者,当个倾诉对象也别有一番滋味,友情齿轮就如此不知不觉地衔接上吧。

随着年龄渐增,比较多话了,也常把忧虑挂在嘴上,我却不觉得自己比较快乐。比起不闻不问,畅所欲言原来更为哀愁。当我们陈诉烦恼给他人,或许也就在复制一份烦恼,若总是把烦恼挂在嘴边,那么烦恼只会没完没了。或许,说话者为了让话好听一些,都会有意无意地自圆其说,原本小事也变成大事,他人的教唆也点燃内心的怒火,最后只是徒增烦恼。有些话放在心里不去理会自然会云淡风轻,若真无法看开,找别人也不是坏的选择,放纵愤怒也是解决之一,只是这样的自己又会比较快乐吗。

凑巧的是,我对于解忧这个字眼,在看完这本书的同时,有更深一层的体验。那时我刚好到佛堂聆听佛学班,法师诉说着关于看见与看不见的道理,朽木不可雕的自己不争气地昏睡连连。当我苏醒时,已是结束时段,正当我要离开佛堂,看见某人向法师敬礼,似乎向法师请教一些事情。我才意识到信仰也是让忧虑得到释放的管道,若无法靠自我抉择,就把选择留给上天,上天有好生之德,一切都会变得安好的。

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!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。人忧虑时总想小酌几杯,其实我真觉得酒苦不堪言,可乐可是好喝多了!友人笑说,若你心情苦涩,喝下的苦酒都比不上心头上的苦,若醉了就最好不过。我突然想起某位朋友喝半杯啤酒就醉倒,或许他比任何人更为明白人生的苦涩吧。

其实你知道 烦恼会解决烦恼
新的刚来到 旧的就忘掉
渺小的控诉只是证明生活 并不 无聊

注:图片源自网络,图片说明摘自《你给我听好》歌词。


2015年9月9日星期三

如果有些心意不能向你坦白

几年前的我,没想到自己会读这一类的书籍,因印象中是女生看的书。我知道我这么说太没有礼貌和没有见识,这地球上根本不存在专属男或女的书,说什么适合谁看,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说法,诚如我们不能永远只吃叉烧饭。这本书是友人热情推荐,爱看书的他除了爱看英文小说,华文书就是看这位香港作家的书。而我手中这一本就是和他借的,也是Middle第一本著作——《如果有些心意不能向你坦白》。

我翻阅着这本著作,宛如在翻阅心事,看了几页忍不住把书本合上,觉得看不下去了。我说的看不下去,不是因为不好看或无趣,而是血淋淋的像在翻阅心事。他的用词不深,平静陈述着一个故事,我读着读着好像从故事看见自己说过的话,没经历过的画面也可感同身受,原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寂寞的灵魂。

不禁暗呼,要怎样的人,才能如此了解哀伤。要怎样的心,才能洞悉一切。要怎样的坚强,才能好好写完这些残忍的话语。有些故事我们知道是假的,但我们知道确实在某个角落发生,从别人故事里找到自己过去的倒影。如果这份心意能传达,那么现在的我们会变得如何,不断在脑海里翻滚着,也慢慢养成健忘的习惯,然后某天翻滚回忆才觉得深刻。

有时暧昧。听说暧昧时期的人是最幸福的,若跨越这个界限,就不再美好。因为这个时候的你们,眼前的对方是纯净无瑕,不掺杂一丝负面。待脱口而出的那句爱恋,生活的庸俗将暧昧吞噬,曾经向往的未来不懂什么时候成了一种条件。以前,我可以为你摘下天下的闪星,如今你只求我送一架三星。我们都不是适合暧昧的年纪,也因为这份觉悟,所以我们更向往过去暧昧的画面。

有时苦恋。当习惯说算了,我才知道恋情已变质。曾几何时我们都觉得对方符合不了内心的模样,开始说算了这样好了,投诉着就算坚持也能得到什么。当初说得再好听的甜蜜,也慢慢染上苦涩,才发觉这是爱情最纯粹的味道。再苦却都还在忍耐,或许就是期待苦尽甘来那一刻的到来。只是若什么都算了,这样的我们又算什么。

有时执迷。还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看得开,殊不知也有在乎的事物。若不是他人提醒,自己不曾发现手中紧握着割伤掌心的执著。过分沉溺,过分逃避,过分奢望,就为一个人的回眸,这画面第三者眼里看起来多么傻。当然知道徒劳无功,可是只能一直给下去,已是支撑着自己继续走下去的念头,直到掌心松开掉下执著,或许这旅行中的伤也会停下脚步。

有时放开。若注定失去,倒不如不曾拥有,你是不是曾这么想过。若知道我们无法走到未来,当初你又可会牵起我的手。曾经错过的时间,曾经对过的你,会不会觉得有那么一些惋惜。再坚持一些,可能就让他看见我,只要轻轻一个点头,微妙的眼神交流,这样就真的足够吗?日后决定放开的那瞬间,也不过是像发了一场梦,醒过来后却隐隐作疼。

我无法为这本书归类,因这本书难以形容,只能让这份心意成为一篇文章。如果有些心意不能向你坦白,那么我宁愿要你一直猜不透。书本封底写着:人生里,总有些心意或感受,是不可能向别人坦白或让对方知道。然而不能开口,那些感情与故事,却未必会随时月远去而渐渐飘散,反而越是离开,越会怀念,越收起,越在乎。如果再有一次机会,让你向对方坦白,你会……?

如果看不明白,也许是好事。
越是在乎的人,越是猜不透。

注:图片源自网络,图片说明摘自此书。

2015年9月8日星期二

《看书》

我相信,每个人不只看单一种类的书籍,如同我们有着不同的兴趣,和不同的情感。以前看不懂的,现在可能会看懂。以前不喜欢的,难说现在喜欢呢。
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
看着床边多本未开封的新书,才意识到自己已有一段时间没看书。虽想辩解工作后,没闲余时间看书,但回到房间后,自己也不在对着窗口发呆,要不就开始滑着手机,滑着滑着又是入寝时间。难怪有人戏说,阅读风气从未减退,只不过现在把热情投注在脸书而已。看到相熟友人在部落格不断更新阅读心得,更让我大叹好不容易,曾几何时自己也开始对书变得不闻不问呢。

比起中学时期,我看的书量可说是大幅度减退,以往每天都往图书馆里借还书籍,后来干脆成了图书管理员的一员。踏入大学生活后,对书籍的热爱急速冷却,因每一本书都得自掏腰包,所以看书也变得谨慎起来。

近年来重拾对书籍的热情,除了偏好的作者如蔡智恒和东野圭吾,也开始阅读比较难懂的经典,看似艰辛难懂的文字,读着读着也觉得不会难读。经典里一字一句都写着人生,平和述说着一段艰辛的过去,看似云淡风轻,却让人心有余悸。我不禁感叹若更早阅读经典,笔下的文字或许有着更辽阔的视野。

既然我辩称没什么时间看书,那么就让我偷点时间看书吧。我开始在背包里放本书,而且是点到即止的散文集,不必担心小说让人欲罢不能的追看性,也可以让文字里的恬静让心情放空。

独自吃饭时翻阅几页,等候巴士时翻阅几页,等候剪头发时翻阅几页,等候银行柜台服务翻阅几页,一本厚厚的书也渐渐被空闲时间消耗完毕。看似无关痛痒的十分钟,原来累积在一起就成了读一本书的时间,而且对事对人都会有着更好的体会。

三日不读书,便觉面目可憎,这话虽看似夸张,但一段时间没阅读后,真感觉自己心情有些郁闷。或许书里有着洗涤心灵的效应,也只有书本才能呈现文字最好的样貌。当然这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,兴许翻阅电子书须臾片刻就重投脸书怀抱,这么一来又说不上是阅读呢。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(6月份)

最近邮购到手的书,还舍不得拆封。
注:图片源自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