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9月12日星期三

《打书这几年(下)》



上一篇说到如何在制书过程下心思,那么成品出来了,我们该如何有效率地打书?我看过最有趣的打书方式是大将出版社的《马来西亚经济惨后忧郁症》宣传影片,提到经济不景荷包空空,出书还是要尽力推书,还以为是常见的内容介绍,结果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手指缓缓地推动书本,名副其实地“推”书……下一波影片是不景气的打书方式,结果直接拿社长的书来打,让我笑得合不拢嘴。

说起打书,我不能不提我的作家好友蛛古力,他对于宣传书本一直很多想法,也陆续尝试过不同打书方式。除了常见的传统文案和影片宣传,也与软件公司合作推出应用程序,制作桌游,甚至还和歌手联手写下主题曲,如此多样化的打书方式说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也不以为过,每每都成为热门话题,并带动《神序》系列小说销量。

红蜻蜓出版社旗下的黑蚂蚁丛书——《今天我们无所事事》与Bookmark咖啡厅破天荒合作,推出为期一个月的主题特展,概念新颖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。早前在社交网页看到台湾名作家张曼娟新书《我辈中人》与高雄旅社合作,让旅客在旅途中也能翻阅,从中获得些许启发与安慰,书本与住宿结合的破天荒概念让我啧啧称奇,或许某一天书本也会搭上食物面世。

从这几个例子来看,打书方式其实就是广告点子,就算没点子也不必过于悲伤,最基本的打书方式就是通过社交网页了。相比过去几十年网络还不普及,根本没所谓的打书,都是靠作者人气在卖书,而这网上买卖满天飞的时代,不把握良机打书就真的太对不起出版社了。
艺术家安迪·沃霍尔曾说过:“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”,若沿用到网络世界,不就说明每个人都能利用网络成名吗?当然出了一本书并不会马上变得大红大紫,但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,而这也是我极为看重的部分。若某样新产品还没正式面世,应尽可能避免提高曝光,就算是造势活动也尽可能避免深入解析产品,神奇面纱消失,观众的好奇心降低,就算产品再好正式推出后,也因观众不再感兴趣,反而白白流失顾客群。

以上例子并不少见,最常听到的例子就是手机品牌,我觉这也能沿用到书本营销方面。一些出版社正式推出新书前,常常忍不住在社交网页张贴新书封面,赢得全场瞩目,有者留言询问如何购买,才知晓仍处于筹备阶段,打消了购买的欲望。因此我强烈建议,书本正式推出之前不发表太多的新书资讯,就算想和读者交流,也只是稍微透露题材方向,就连标题也尽可能保密,不要因一时之快造成失足之恨。

好不容易等到新书正式发行和张贴完整书讯,就大功告成……才怪,有心要打一本书打上一年也不是问题,这几年的社交网页用户体验告诉我,用户对于频密出现的单一内容都会反感,就算要洗版,也该是有诚意地洗版,逐步说说这作品对于作者的意义,一些有趣的制作花絮,内容摘录或名家推荐语,如此一来,大众的接受程度会更为宽容。

促销热潮就像发烧,退烧一刻,买书兴致随之冷却下来,这时候就要依靠读后感作为后劲,让读者之间进行阅读交流,也让还没入手的人得知这书的口碑。若没人写读后感,就拜托同行帮忙写读后感吧!这在外国也不是罕见的做法,出版界本来就没有敌人,彼此都互相为彼此打气——前提是你没得罪人。

以上都是我这几年对于打书的一些奇想,或许你会好奇这有效吗?我想说不上非常有效,因我现在都还不是畅销作家,只是为了多卖一本书,有些心思真的少不了。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