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25日星期二

《鼓力遇上鼓励》



“英语中,再没有哪两个词比Good Job更害人。——电影《爆裂鼓手》对白”

在这部爵士乐鼓手的奋斗故事,我不禁想起自己大学时期参与过二十四节令鼓队的训练,每一个敲击仿佛在我的回忆大钟狠狠敲下——原来我也曾追求完美演出的瞬间。

自小糊里糊涂、笨手笨脚的自己,自从观赏了气势恢宏的二十四节令鼓演出,深受感动之余毅然加入大学鼓队。连我都不看好自己,但还是抱着试试无妨的心态,定时参与鼓队训练,果然不出所料,一直跟不上训练进度,脑袋好不容易记住节奏,但双手就是无法跟上,成为拖累团队训练进度的害群之马。

我是否该承认自己没有天分,早早请辞不再丢人现眼,转而在其他领域发展似乎比较简单也让大家安心,可我心里清楚知道,放弃就失去雪耻的机会,平白在人生遗憾多加一划,这样的结果我怎么也不能忍受。一度担忧会不会成为其他队员的眼中钉,事实上没有人会在意,在意什么从来都是自己的心魔。

我坚持参与训练,从不缺席,队长似乎明白我的困境,多次私下和我会谈,指导我一些训练手部灵活的训练,若掌握不了基本功就无法继续前进。队长众目睽睽下的特别指导,一开始让我无地自容,分明告知天下是我拖累队伍的进度,但就是因为能力不足才要别人提点,尽快提升能力才是最好的解围方法。

《爆裂鼓手》里的安德鲁质问着弗列契,难道不会担心太过火的训练方式,让有才华的人受挫,就不能成为日后的名人了。弗列契坚定地回答,不会,因为真正有才华的人不会因挫折而放弃。我们似乎无时无刻都会面临挫败,可以是工作不顺利,考试不如意,手机故障,或不小掉进沟渠等的鸡毛蒜皮,总不能永远待在沟渠埋天怨地,怎么想都只能坚强地站起来了。

我很庆幸当初鼓队队长不曾严苛地责备我,弗列契的地狱式训练方式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——搞不好早早把我吓跑了。我也不曾停歇训练,训练结束后躲在房间进行敲击训练,提早到训练场地进行温习,尽管没人督促,但我绝不怠慢。如果觉得自己做得不好,就做出比目前多几倍的训练,还是不行就提升到极限,就算无法成为大师,至少也是无愧于心。

这样艰辛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,我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,如愿站上舞台,响彻云霄的鼓声宛如龙啸万里,整齐一致的完美演出获得观众的满堂喝彩,在舞台上默默接受掌声的我,心叹好不容易。我也从中明白,世界没有一件事是完成不了,在乎有没有去尝试,这对我日后的待人处事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。

离开校园后现在我不再接触鼓棒,偶尔听到鼓声汹涌,都会想起那躲在房间咬紧牙关练习,一点都不甘心的自己,不在乎别人的鼓励或批评,只为了突破自身极限,日后能大声对自己说一声Good Job


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

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

为什么我有些懒惰了

应该是为什么我有些懒惰在出版界打滚了。

最近我常说,对出书兴致大不如前,称是厌倦卖书,生活担子渐增,没那个闲情继续在出版界挣扎。

我其实口是心非。

我对写作还是充满热诚的,尽管书卖得还是很差。

我这一年完全没写到小说,因为真的比较忙碌。

只是比较少写小说,散文倒是写了不少,我还是努力着。虽然这么说有些臭屁,但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努力了,至少我觉得,能做到像我这样,算是极限了。

往后未来会慢慢调整自己的步伐。

今天读了某篇文章,深刻描写了本地出版业乱象,是挺开心的,至少还有人关注本地华文书。和朋友聊起这篇文章,他倒是雄心万丈要在本地闯出名号,我淡淡说,我已经尝试五六年了,这一块是没必要尝试的,注定碰壁就不要碰了。

马来西亚并不需要出版品,因为根本没所谓的读者群。

小说而言,在马来西亚只有少年小说和网络小说(啊,还有我看不懂的文学小说)。

说完,也意兴阑珊了。

但,我还是默默思索,还要写什么故事,嘴里是说着,我懒惰了。

2018年12月10日星期一

《黑夜没有骑士》


“疯狂就像地心引力,需要做的不过是轻轻一推。——电影《黑暗骑士》”

有时候,我觉得这世界上没所谓的善恶之分。

我酷爱阅读推理小说,比起层出不穷的谜团诡计,更让我关注的是凶手的犯案动机,是什么原因下驱使他们犯下滔天大罪。大部分人以为平静生活与罪恶扯不上半点关系,往往翻开迷雾后,映入眼帘的真相常让人傻眼,让读者忍不住拍桌大嚷,就为了这狗屎理由就起了杀意?

一开始以为故事情节不过是小说家的胡思乱想,随着见闻有所增广,意外发现,恶意善念不过是一念之间。我曾翻阅过某本记者采访录,提到他采访因杀害婴儿而入狱的囚犯,受访者告诉他,并不是和婴儿有着什么深仇大恨,只是一时烦躁宣泄不满,这就酿成大祸了。
我看到这段描述时不寒而栗,这背后隐藏的杀意出乎意料地微不足道,越是微小的理由,越是叫人畏惧,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,就只是轻轻一推,就足以将过去辛苦维持的良好声誉给摧毁。

《黑暗骑士》电影里的小丑不管看多少次都让人害怕,别于同样的恐怖片看多了就免疫,小丑让人害怕的理由是因为他太正常了。他了解人性为何物,他知晓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的怪物,他更清楚毁灭世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制造混乱,破坏秩序。当我们无法相信这世界的正义,还能相信法律吗?当法律也无法维持秩序,谁能够为自身阵营辩论得宜,自然就是胜利者了。

当我们手握引爆器,被告知隔壁渡轮也有着相同的引爆器,若不在别人引爆之前采取行动就完蛋了,你会怎么做呢?我想,任何举动都没对错之分,在乎谁有着牺牲的念头。或许对于有些人,宁可牺牲对方也不愿死在这里,活下去比起什么都重要,殊不知侥幸活着的今后日子,活着的意义都变调了。

我们在大荧幕上见证了不少人性丑陋,为剧情曲折哀伤之余,这何尝不是一堂人生课,让我们提早学习辨识人心善恶,从中明白每个人都是自私的,在于有没有表露出来,想到这个关键,很多想不通的相处问题或许都能迎刃而解。

越是沉静的情绪起伏越是危险,就像困住已久的野兽,理智大门坍塌后露出的疯狂面貌,脑袋只剩下一个念头,那就是毁灭一切。至少在最后一根稻草落下之前,好好深呼吸给自己十秒钟的空档,试图让狂跳的心扉平复下来,让大脑多一些氧气进行思考过程,不做出那些不经大脑的傻事——愤怒下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错误的。

我一向怕黑,闭上眼睛就怕了,孤身走在黑夜里就像骑士作战,每走一步都是疑神疑鬼,心里一点都不踏实。然而我现在才发现,黑夜里没有所谓的光明骑士,黑夜尽头就只有来自黑暗的歧视,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吞噬了……但我内心还是相信着人性的。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

2018年12月5日星期三

《增卡市有感》


从最初的《偏僻的美好》,写过《饭碗》、《好的上司》、《明说》、《一个人的驾驶》、《路》、《不胫而走》、《柜台故事》、《实习生》、《工作这几年》、《药师这几年》、《会怀念的》等文章,到最后的《增卡行有感》,在这偏僻乡区走过6年,没想到不知不觉也为这地方写下不少文章。

果然文字永远是回忆的最佳代言人。

曾有朋友笑说,就是因为我工作轻松,才有这么多时间写作。我很想赞同,但很快就反驳了,就因为我是我,才会有今天的我啊(笑)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若不是工作的缘故,我绝对不会踏足增卡!

增卡(Jengka)为彭亨州属稍为偏僻的地区,就连彭亨人恐怕也没几个听过这地区的名号,要谈增卡还得要从联邦国土发展局(Felda)说起。自1956年至今,联邦国土发展局协助当地居民开辟土地,并致力于油棕、橡胶、可可等农作物的耕种,当局更通过赠送土地与生活津贴的方式,吸引了不少外地居民在这儿落脚下来。

增卡垦殖民区(Felda Jengka)被誉为是三角地区,囊括彭亨州属的三个县,分别是淡马鲁、马兰和而连突,分部多达三十七个,面积为约六万四千公顷,造福了万户人家,种植业是当地居民主要的谋生方式。

我工作的地点坐落于增卡市中心,若从我家乡劳勿出发,在东海岸大道上帅气飚车,转进清禄(Chenor)收费站还得花上四十分钟的车程才能抵达市中心,路上也不乏载送农作物的大型罗里,由此可见垦殖民区不算是非常理想的工作地点,更别说是长期定居。

玛拉工艺大学(UiTM)的设立带动了整个社区的经济,肯德基、玛利朗、必胜客等快餐店的踪迹,越来越多的银行和政府机构,日渐蓬勃的房产业,见证着这市区持续发展的势头。让我惊喜的是,增卡市中心巴士站能直通北中南马!乍听不怎么样,若你是彭亨子民就知道不少地区如劳勿、文冬、立卑是没直通其他州属的巴士,若要前往特定州属,只能到吉隆坡转车 ,而转车煎熬又不是每个人能忍受得了。

美食足以决定一座城市有魅力否,这里毫不意外不见华人餐厅的踪迹,虽以马来餐馆为主,但我在这儿吃了五年的饭,味蕾迟钝如我倒也能分辨食物好坏。当地无人不知的蓝花饭是我的心头好,现场炸熟的香脆鸡肉,配上椰丝、酿辣椒和虾饼等配料,入口都是满满的本土风情。没吃过榴莲巴汀鱼就不算到过彭亨,鱼肉与榴莲的搭配,乍听匪夷所思,没想到吃下去的口感异常美味,酸辣参杂,让人大开眼界的美食体验。

这片油棕园又有什么旅游好去处?我首选微笑山(Gunung Senyum),又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旅游胜地。这山距离市中心三十分钟的车程,迎面而来的是高耸入云的古老森林,里头有着不少天然洞穴等待游客探索。我曾和友人到此一游,无不为这儿的山明水秀感到惊叹,洞穴里的奇景更是让我毕生难忘。

可惜的是,当局没好好维护旅游设备,也不落力推广给国内外游客,俨然成了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,就算是彭亨子民也不懂自家土地有这么棒的景点。换个角度想想,就是因为没那么多人到访,这座山区才得以保存最原始的姿态,过度发展对大自然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。

我想大部分人这辈子都不会造访增卡,但待着久了,觉得这小镇也不至于一无是处,有着城市没有的安静氛围,纷扰的心也会随之沉积,难怪这里的居民总是礼貌有礼笑脸迎人——我想这就是增卡的魅力之处吧!

2018年12月2日星期日

我最近还好吗

很忙,但感觉挺好,因为要忙完了。

我脑袋只反复思考一件事。

终于有时间看书了(笑)。





对了,顺便说说,新小说要面世了。

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

《会怀念的》


没想到,我要离开这鸟不生蛋的地方了。从一开始的踌躇不安到现在的甘之如饴,屈指一算,竟然在这小鎮医院工作了接近五年的时间,五年可改变的事情多如牛毛,就连我在这几年也经历了不少心态上的转变。

“你会怀念这里的一切吗?”

在医院的五年光阴,连办公室椅子都记得我的重量,更何况是相处多年的同事,我早已把大家当作朋友了,说不感伤是骗人的。可我比谁都知道,会怀念的事物很多,但不会再故地重游,我对于久别重逢的感人画面总是无法适从,没自信未来日子还能否有话聊——原谅我总是怀疑自己。

上司为我筹办告别宴,再怎么低调的我也无法让上司的盛情冷却下来,于是我开始思索要为大家准备什么告别礼物,想过效仿过去的同事,买一大堆礼物,像圣诞老人送每个人一份大礼,但这对我来说不具任何意义也太麻烦了,倒不如竭尽心思为大家说一场演讲,倾诉这些日子你我编织的回忆。

“我还记得自己踏入这医院的第一天……”

我闭上眼睛,仍能记得地图上的坐标,一个闻所未闻的工作地点,旁人得知我在这儿工作后都是一副同情表情,我也为此郁郁寡欢了好一阵子。神奇的是,原来人类的适应能力是没有界限的,现在的我倒觉得这里是我热爱的土地,这里的人和事曾几何时也变得赏心悦目,我的身影也是这片风景的一部分了。

这几年的工作经验,让我明白要成为一位好的员工和好的上司并不容易,做好本分看似简单的道理,但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,社会新鲜人的我总是闹出不少笑话,管理方面错误百出,有笑有泪,庆幸都平安无事地度过。

“我也想成为一个好的药剂师。”

我问实习生会不会觉得实习期间很辛苦,他们点头称是,我同意实习期间不好过,但希望他们能好好熬过去。药剂师的工作看似简单,却攸关人命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的道理要记在心里,不要贪图方便快捷,按部就班才是最好的工作态度,把病人当作自己的至亲来看待,会多了一份同理心。

我最后特别向同事甲道谢,因她是我实习时期的主任,辗转下又成为了我的同事,我希望自己如今是一名不让她觉得丢脸的药剂师,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特别优秀的药剂师,但我真的尽力了。

我努力遏制自己不掉泪,要顾及自己一向帅气逼人的形象,没想到同事致辞时掉泪,让我的眼泪也不争气地落下,原来泪流满脸是说不出话的,这就是哽咽的感觉。同事笑说,看不出我这么泪浅,我笑着擦泪,呢喃着就是不喜欢离别的感觉。

细数这五年的工作生涯,我自觉没在医院留下什么遗憾,也算是完美句点。上司特地为我拍下最后的打卡画面,我淡然一笑,这里的人事无时无刻都让人倍感温馨,只不过这土地的故事从今以后与我无关了。
最后那天,我将一张纸条放在某同事桌上。
上面写着一些怒话,算是我这些日子的不满。
有些话就是要留在最后一刻说。



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

一个人的生日

去年的生日,去年的心情,去年的文章,竟然今年才公开出来!

或许觉得没必要搞自闭了,也或许从此不会一个人过生日了。

某文坛前辈在生日时写下一句话,让我震撼了,我默默背下好几年,终于有机会可以说出来了:与其祝我生日快乐,不如来买我的新书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“你知道乙的生日几号吗?”好友甲私信问道。

这还真是问倒我了,我不曾记住别人的生日,老实回答不记得,甲回复烦恼的表情贴图,称甲在社交网页早早撤下生日日期。我依稀记得乙的生日和丙同一天,提议他去搜寻乙的社交网页资料,须臾片刻,他回复大大的拇指,顺道问我的生日是几月几号。

我看了月历一眼,才发现我的生日是下星期二,我竟然连自己的生日都不记得。

甲说我和乙太难搞了,唯独我们两人的生日日期是遍寻不着,我笑称就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才撤下生日日期,没想到反而给他添麻烦了。社交网页越来越有人情味,担忧用户遗忘或被遗忘,温馨提醒共同好友今天是值得庆祝的一天,但成为别人眼中焦点不是我向往的画面,就像求学时期没带课本被老师点名去黑板前罚站,看着同学们想笑却不敢笑的神情,这画面总让我莫名焦虑。岁月悄悄拂拭我脸上的稚气,但我还是无法坦然面对大众,总是习惯性地躲在贝壳里,有些习惯往往不管过了多少年都不会改变。

独自过生日或许也是一种成长轨迹。本打算生日当天请假去看电影,一是自我庆生,二是避掉庆生,但老板说这天要开会不能请假就作罢,没想到会议结束时就看到蛋糕出现在我面前。吃了一口蛋糕觉得好甜,想着这口蛋糕等同多少匙白糖,细想当儿才发现大伙好久没坐下来吃蛋糕说几句,才发现生日不一定是自私的,也可无私分享。同事笑问我有什么生日愿望,我小心翼翼说,这几年的愿望应该都是减肥成功。

“老友,又长大一岁了!”

手机信息内容让我莞尔,尽管社交网页的生日资料已撤下,没想到有人会记得我的生日,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收到他们风雨不改的祝福,要记住一个人的生日不容易,在这记忆力不可靠的科技时代更显温情动人,我感觉被重视,感动莫名。或许我不是厌恶生日,只是不想占用别人的资源,这世界多的是比我更值得被重视的事物,而我回到房间什么也不做,对着电脑荧幕呢喃要不写一些东西留作纪念,尽管乏善可陈,但也是我生日的全部,一如若干年前我呱呱落地降临这世界——好好活着,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对待。

就连这个蛋糕也是去年的。

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(2017年11月)

2018年11月13日星期二

《花开花落二十日,洛阳牡丹扑鼻香》

“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”,牡丹一直都是富贵吉祥的象征,世人对牡丹可是爱不释手,不少诗词以牡丹为题并流传至今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和友人说起,我计划到洛阳一趟,他说记得带回一张纸给他作纪念,他太好奇洛阳纸贵的说法从何而来,而我踏足洛阳后,倒没看到满天飞舞的纸屑,反而听闻洛阳花会的盛名,这里的花会多不胜数,少说也有五六个花会地点,民宿老板大力推荐隋唐城遗址植物园,我也就搭乘公交车前往植物园展开这趟赏花之旅。

我从没见识过牡丹,只能从诗词一窥牡丹的姿态,邵雍写过“牡丹花品冠群芳,况是期间更有王。四色变而成百色,百般颜色百般香”;刘禹锡也写过“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。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,诗词表露大众对于牡丹的无限喜爱,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的说法,不论是什么时代都能感同身受。洛阳市每年都会主办牡丹花会,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牡丹爱好者,我实在太好奇牡丹让世人为之倾倒的秘密。

公交车到站后,问了路人如何前往隋唐城遗址植物园,路人热心指点迷津,得知我为牡丹前来,老实告知如今已不是盛花期,恐怕这次是白走一趟。我闻言后一阵苦笑,为自己不事先查询开花时期而懊恼不已,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前进。抵达植物园入口,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人海,晚花期仍吸引如此人潮,想必盛花期应会被人海给淹没。

隋唐城遗址植物园,保留隋唐遗址文化之余,还可感受到大自然的鸟语花香,放眼望去都是一片青葱,我努力解读地图上的园区位置,少说也有十多个的主体花园,我最终还是选择走到哪儿就看到哪儿。野趣水景园里湖泊明媚,蜻蜓在湿地上恣意飞翔,春深似海的树木让人心情舒畅,唯路过的牡丹花卉都凋零,从草地上的花瓣不难看出它曾有着让人称羡的模样,错过了牡丹最美的姿态,宛如错过了爱情最好的年华,悄悄拍下牡丹日渐枯萎的花影,也算为花起花落留下最后的印记。

盛情满满要一窥牡丹的美貌,但目光所及的花丛都垂头丧气,我这才发现,无奈是可以传染的,我的心情随着花瓣低落而一蹶不振,奇怪的是,明明入口处是一片人海,进入植物园后却看不见人潮,跟着擦肩而过的游客队伍来到千姿牡丹园,看到落英缤纷,姿丰典雅的牡丹美景,才惊觉这花园才是牡丹花会的精华所在。

百花齐放的盛况,让人应接不暇,没想过牡丹有着这么多的类型,还以为牡丹只有单一红色,玫瑰色、红紫色、粉红色、白色、墨绿色等的五彩缤纷,形态特征不一,就连花名也让人爱不释手,莲鹤、花游、宣阳门、金阁、蓝田玉等富饶文化气息的名字更让牡丹添加气质。柳宗元《龙城录》记载的“植牡丹万本,色样各不同”,印证着牡丹种植技术在唐朝时期已达百花百样的盛况,随着种植技术不断提升,牡丹种类也千姿百态,也难怪晚花期也能看到百花齐放,让我一扫进园前的忧郁不安,心花怒放原来说的就是这种心情。

花游。花桃红色,荷花型。花蕾长图形。
花瓣3-5轮,端部粉色,质地较软;
雌雄蕊正常。植株直立。大型长叶,叶背光滑;
叶柄黄绿,幼叶黄绿色。花期晚。




刊登于中国报旅游版(9月份)


为什么我消失了

就如之前提及的,换了工作,也搬家了,也忙着一些私事,所以人间蒸发是无可避免的事情。

其实,我最大的问题,始终还是工作地点没有私人电脑,回家后也没有上网设备,所以一向依赖电脑更新部落格的我陷入了瓶颈。

我还是在适应着新生活,也慢慢凝聚着动力,所以大家别担心太久,我会回来的,前提是你还在读着部落格。

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

《上台这几年(上)》



“如果可以选择,我一定不会上台。”

这几年不乏登台的机会,每一次登台都感觉如临大敌,友人笑说不是第一次上台怎么那么紧张,我有气无力道,每一次上台都像打战。这几年的演讲经历走遍购物广场、母校、安亲班、大小书展、中学、书局,甚至是网上直播,就算说了十多场我还是没自信在台上表现从容,只因我在台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伤痕。

我永远忘怀不了,大学时期和友人参加课外环保课程,参与者包括外国人,媒介语自然就是英语,不擅长在大众面前说话,而且操着一口破英语的自己,站在舞台上支支吾吾说不出一句话,急得快哭出来了,最后狼狈下台,没想到讲师还是拍手以示鼓励,我真觉丢脸丢到荷兰去了。

那天起,我发誓不会重演这难看的一幕!

我开始在大学社团活跃发言,也勇于尝试带领团康活动,出乎意料得到一些好评,而机缘巧合成为出书作者,多的是登台机会,还以为大学的四年磨练,能把我变成更好的讲者,结果我人生的第一场新书活动,说着说着发现观众都在低头按手机,那一刻我信心大失,再也说不出完整的句子了。
要让观众专心一致聆听讲座会非常困难,恰好我就是那种常在讲座会睡着的人,可以理解这种观众心态——因为无聊。经历了几次的落魄登台,我跌跌撞撞才意识到,上台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在,像平时一样从容,就是最好的登台模式了。

在出版社安排下,我回到母校演讲,心道一定不能在学弟学妹和恩师面前丢脸。初出茅庐的我,演讲内容不外乎是写作启蒙和心路历程,搭配着夸张的肢体语言,同学们也给予配合,我这才感觉到演讲的乐趣。可是结束后,没人前来交流,也没引起什么回响,我隐约觉得我的演讲还是少了什么。

之后我和同门作者到某中学宣传新书,演讲到一半发现观众群出现噪音,我不理解噪音的缘故,还以为发生什么骚动,后来在老师甲解释下,才知道是主讲人无法压场,才酿成无法收拾的地步。年轻时听过Hold住姐”的传奇,那时候觉得好笑而已,现在才知道Hold住场面,是登台必备的说话技巧。

老师甲问起,我们有没有听过讲座会,我们诚实摇头,她诚恳建议我们多听一些讲座会,绝对会帮助日后的演讲表现。于是,我开始出席不同性质的讲座会,从文学讨论到心灵励志,甚至是公共课题都尽可能出席,只为了多吸收一些演讲养分。

我开始认真思索,如何说好一场演讲,而不是像过往一样,没什么准备就草率上台,天真地以为自己能随机应变,天知道这就是我屡屡碰壁的缘由。登台最怕没有观众,这心情我第一天就知晓了,而如今观众在我面前,我暗下决心要全力以赴,绝对不再浪费观众的宝贵时间,要对得起每一个愿意来听自己演讲的人。

2018年10月17日星期三

《黄河风景名胜区——步步见惊奇》

不到黃河心不死,那麼這下可以死心的意思嗎?這說辭還真是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。
————
“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,它的名字就叫黄河。虽不曾听过黄河壮,澎湃汹涌在梦里。”这首《龙的传人》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吧?自面世以来,这首歌广为流传,歌词里头的长江黄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江流,而我这次有缘到郑州一游,也趁着这个良机到黄河风景名胜区一窥黄河的瑰丽。

黄河风景名胜区是国家4A级旅游区,是郑州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,看了地图发现这景点位置偏远,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,所幸这里有着直通景点的公交车,坐着公交车默默欣赏市区景色,实则内心为一整天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。今早抵达郑州后就到预订酒店安顿,没想到酒店告知不接待外宾,尽管苦苦哀求仍是不得要领,拖着沉重行李走到下一间酒店,没想到也是一样的回复,我就这样拜访了十多间大小酒店,最后进入了当地五星级酒店才能顺利入住,付款时心如刀割,平生第一次面临这样的窘境,但能够顺利入住也不多想,就算时候不早也毅然前去黄河风景名胜区,只盼从那儿找到寄托。

黄河风景名胜区最广为人知的是炎黄二帝塑像,早在不同旅游资讯平台听闻这塑像的壮观,没想到亲自见识还是大为震撼,老远就能看到高高耸立在山顶的塑像,近看更是惊为天人。这塑像以山为体,依山打造二帝头像,费时二十年才建成,高为炎帝,矮为黄帝,千古帝君高局一方傲视天下,让人不禁肃然起敬,我们以炎黄子孙为名,是华人引以为荣的称号。史书记载着二帝的丰功伟绩,耕耘农作尝百草的炎帝,发展部落创制度的黄帝,让子民的生活日臻完善。可惜现在没几个人知道炎黄子孙的称号,关于二帝的传说也不得而知了。

广场旁可见为数不少的中华历史名人塑像,少说也有几十副雕像,分别以不同主题展现,其中包括文明曙光、贤哲师表、文韬武略、文采风流和智慧之光。雕像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家如老子、孔子、屈原等,也有流芳百世的历代帝皇如尧、舜、禹、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等,战国英雄威风凛凛,雕工精细惟妙惟肖,仿佛在二帝的注目下展现各自风采,向百姓诉说中华五千年的辉煌事迹。我默默行走在雕像身旁,熟悉的身影却记不起他的名字,待从脑海挖出记忆才恍然大悟,有什么故事留下来,又有什么被遗忘了,我想,这就是雕像存在的意义,为了提醒后人曾有着这么的一个伟人,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捍卫着国土,这份伟大情操不论经过多少年都让人自愧不如。

炎黄广场不过是这景区的冰山一角而已,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探索,擦肩而过的电瓶车司机不断呼吁我坐车游览,但我还是坚持步行游览,始终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,过于舒适的旅程也不会留下什么记忆点。不远处就是黄河碑林,在这里可见识不少名家书法作品刻碑,包括毛泽东、刘少奇、朱德等的手迹,凝视这些碑文仿佛可以感受到滚滚不息的黄河文化。继续往前就是以《黄河大合唱》作曲者——冼星海而命名的星海湖,沿着湖畔的路异常冷清,在夕阳点缀下湖光粼粼,绿意盎然的舒适环境无不让人心旷神怡。走完星海湖这段路就来到孔雀园,不是第一次看见孔雀但还是忍不住多看几眼,若能一睹孔雀开屏的一幕就是赚到了,只是可惜没这个福份。经过跑马场门口,工作人员热心询问要否在黄河旁策马奔驰,称这辈子没多少次在黄河区骑马的机会,我微笑婉拒,骑艺不精就不丢人现眼。

前方就是黄河外滩景区,黄河滚滚自千年来从没停息,炎黄子孙在黄河的孕育下建立了流芳百世的中华文化,站在这里感受着黄河的呼吸,有什么故事是它想告诉我,又有什么故事被遗忘在河床里,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,在黄河旁念着这句经典诗词,岁月流逝的感慨不言而喻。


黄河风光美不胜收。


 刊登于中国报副刊旅游版(10月)

2018年10月10日星期三

《合艾行有感》

对我来说,合艾和马来西亚最大的分别是这里的麦当劳有卖猪肉汉堡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友人约我到合艾一游,我二话不说就答允了,二度到访的我对于这片土地我总有说不出的亲切,从双溪大年出发到泰马边境不过是两小时的车程,但越过检验口就是另一个国家,艳阳依然酷热,空气依然潮湿,若不是护照在手,还以为自身仍身处马来西亚。

排队到兑换中心换了一些泰铢,身经百战的友人摇头直说马币又贬值了,曾几何时到泰国旅游也不见得特别划算,他年少时几乎每个月都到合艾一游,这样丰富的旅游经历让我啧啧称奇。本想要买一些纪念品给家人,到金荣市集走了一圈,发现商品也不便宜,最终还是买了一些腰豆给家中老父解馋。

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为嘟嘟,是包厢车子的载送服务,我记得之前到柬埔寨一游,那边的嘟嘟又和这边的有些差异,而嘟嘟确实快捷便宜,我倒纳闷为何马来西亚没有类似的载送服务。

沿途所见形形色色的路牌,上面写着看不懂的泰文,不禁苦笑,没标上罗马拼音游客怎么可能看懂,所幸当地居民商家除了泰语外也能用其他语言作答。尽管不乏华裔居民,但不怎么熟练的华文还是听出疏远感。

我和友人马不停蹄地走着,市中心一带的水上市场、巴刹中心、购物广场都一一踏足,我好奇问起,怎么不考虑到当地旅游胜地看看,友人笑说,这里是有着不少景点,但都不是年轻人爱看的,我才醒觉,合艾是不折不扣的购物胜地,因除了购物就没其他去处了。

友人提议去按摩院疏松筋骨,我虽然怕痒也只好硬着头皮上阵,没想到可是大开眼界,与其说是按摩师,不如说是格斗家,只见按摩师用格斗技制服了一众友人,使出的按摩伎俩堪比自由搏斗的高超技巧,最后的凌空飞起天旋地转推拿方式更是让我终生难忘。

吃喝玩乐了好几天,问起印象最深刻的食物,我想是好运点心肉骨茶吧。这里的点心不算特出,但配上肉骨茶汤是一绝,加上现场蒸熟点心的诚意,在马来西亚是闻所未闻了。

小小一颗的黄梨,金黄诱人的芒果,好吃得让我吃得连仪态都顾不上,最能能够代表当地的美食,始终还是土生土长的水果吧!就算买了再多的当地特产如海苔卷、烤鱿鱼或即食面,吃下去的满足感始终不如一口香嫩多汁的热带果实。

在酒店附近的茶餐室吃早餐,华裔店家问起,我们来自何方,知晓是马来西亚人后热情在旁坐下,才察觉他也是马来西亚人,年前来到合艾谋生,后来在这儿组织家庭,久而久之就成为这里的长期居民。

我细心打量店面,菜单写着槟城福建面、白咖喱面、椰浆饭都是我们熟悉的马来西亚,这些料理何尝不是店家思乡的方式,化作一盘盘的家乡味,唤醒忘却回忆的舌蕾,这象征的不只是商品,更是我们热爱的本土文化。

忆起家乡的点点滴滴,店家感慨连连,离乡背井的苦,我是能够想像的,而每一个游子肩上的乡愁,永远是写不完的诗。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

2018年9月26日星期三

《聊天这几年》

如非必要,我不会主动和他人聊天,所以干脆连门都少出了。

要好好聊上一天,真的不容易啊。
______

“我们多久没好好聊天了?”

一段时间没和甲聊天,仔细想想,上一次的对话竟然是十年前。不乏见面的机会,但聚会上不过是礼貌寒暄,不是不熟络,而是多人的场合并不适合深谈,耍嘴皮儿让大家开心就达到聚会的意义。如果没能多说几句,那么聚会不过是门面功夫,难怪我就是无法喜欢太多人的场合,也渐渐从朋友圈子中隐去,不再烦恼要聊什么了。

这几年断断续续听到甲的近况,关于他的流言,一字一句都让我觉得心疼,却从来不敢打扰他的生活,尽管我们曾是无话不说的朋友。那天收到他的信息问我要碰面否,我毫不犹疑就答应,换作是平时多半会推辞聚会,但他的邀約我是无任欢迎的。多次在聚会上紧紧握手说:下次喝茶好好聊,这口头之约多半沦为成年人嘴边的漂亮话——今天就让我好好实践一次。

街角停着车子,我快步走去,认出司机是甲,我笑问都不记得他车子什么模样,他害羞说,这车子是最近才换的。本要笑他换车子是要把妹,他的电话响起,电话另一头是熟悉的声音,问他要不要一起出来喝几杯。我压低声量,表示不抗拒参与他们,而甲一口拒绝对方的邀约,回 我:今天两人就够了。

我微笑,知道他是体谅我的不善言辞,在朋友聚会不曾多话,总是无法好好参与话题,或许我骨子里藏着孤僻的灵魂吧。我对于聊天这平常不过的事情是畏惧的,依稀记得有谁说过我,和我聊天很痛苦,因他根本不懂要聊什么。

不赴约真的没问题吗?我不放弃说服他,因我知道他们交情不浅,而他淡淡一句,就算碰面也是谈论他不感兴趣的正经大事。我点头附和自己也是一窍不通,他说就是知道才会找我出来。他一直觉得,我还是和以前一样,好巧,我也觉得他和以前一样,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们之间竟然不会变得陌生。

 我喜欢这种没有负担的聊天。什么时候开始,朋友圈子的话题变得单一,别人说的都不是我感兴趣的事情。我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,连我自己都不太晓得,其实只要你愿意多说自己的事情,我都会竖起耳朵好好倾听,关于你的一切我都想了解。

他慢慢细数着,踏入社会后心态上的转变,过往迫不及待要飞向世界,兜了一圈才意识家才是唯一的避风港,而这念头往往来得太迟,直到遗憾的伤痕开始蔓延,盲目追逐的往往都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。他的温柔,我一直以来都知道,也受到这份温柔不少的照顾,所以我能理解他的顾虑。

那我最近还好吗?应该还过得去。是习惯了现有的生活模式,还是真的过得不错,烦恼还是趁我闭眼时爬上心头,但我也慢慢学会如何和烦恼作伴,无法解决的事情,日子久了也变得云淡风轻。我们之间空白的十年,听起来好可悲的友情,可我开始感谢这份空白,造就今天的无话不说——我真的没几个能说话的朋友。

咖啡馆突然一片漆黑,望向门口惊觉是区域停电,这场停电就为这场愉悦的聊天划下句点。车子在没有灯的城市里小心翼翼地行驶着,这城市曾几何时也不是我们熟悉的样貌,我望向夜空是一片明亮,想起不是第一次和他眺望这片天空。早在很久以前,我和他曾漫步在这片天空下,说了一整天的话,还以为那片天空已离我而去,没想到现在又出现我眼前。

写这篇的时候,我内心一直浮现郭静的歌曲——《聊天》。
“若有 机会再聊天 我的心会藏很远”
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

2018年9月20日星期四

其实我想偷懒到年尾

真糟糕,我最近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,只想好好睡觉……

或许是大病痊愈的关系,身体还是有一些病恹恹,经历了上周末带病上阵的演讲,照理来说身心负担应该能够卸下,但这周末还有下一波的演讲,我却提不起劲要做任何准备,这几天都是一直睡觉,偶尔翻阅几本书,勉强写了一篇散文,好不容易写了开头的小说,却没再写下去了。

下个月,我就要搬家了,搬出住了两年的房间,搬出工作了五年的公司,搬出住了接近30年的州属,即将在北方某一个小城落脚,心里满满的感慨。未来日子是一片迷雾,无法再像现在这么任性把时间花在文字上面,兼顾阅读这一块,自然无法兼顾写作那一块,这都是一种选择,我是有自知之明的。

之前和网友提起,30岁后创作能量会大幅度下降,出乎意料地得到一些批评,说创作热情不会随着年龄减低,口气不大好让我有些难过,也觉得他们太不了解成长这一块阶梯。就算是现在年轻的我,也渐渐意识到现实的压迫,就算偷再多时间,根本是没时间可以偷了……因为我一直坚持,写作不该影响你的日常作息,若生活就此影响,那么请你务必三思,有些事情是比坚持梦想更为重要的。

就算真的很喜欢某些梦想,在我眼里,还是没觉得批评者特别努力,我这么写出来,我也觉得自己太过勇敢了,但往往我们以为的努力并不是真的特别努力。年轻无法跑到的路程,变老了就能跑到吗?年轻无法坚持的步调,变老了就能做到吗?年轻无法多读几本书,变老了就会变得学识渊博吗?

未来让人充满憧憬,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未来,因我们拥有的是现在,完成手头上的鸡毛蒜皮,就算再不情愿,也是我们人生占据绝大部分的故事,而那些弦外之音,就是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,躲在角落默默燃烧的心,在发表一刻说,这不过是幸运而已,我没太努力。

努力的人是不会让人看见自己在努力,也不会以为自己真的很努力。

我望着天花板时,想着这就是所谓的写作分歧点,我的人生即将迎接另一个阶段,写作心情也会随之变动吧,或许这一刻就会放弃写作了,或许下一刻就会沉寂下来了。我却突然想起,讲座会上说过的,创作本来就是需要生活上的变动,来刺激更多的灵感,想到这个关键,我突然期待自己日后的文字了。

2018年9月12日星期三

《打书这几年(下)》



上一篇说到如何在制书过程下心思,那么成品出来了,我们该如何有效率地打书?我看过最有趣的打书方式是大将出版社的《马来西亚经济惨后忧郁症》宣传影片,提到经济不景荷包空空,出书还是要尽力推书,还以为是常见的内容介绍,结果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手指缓缓地推动书本,名副其实地“推”书……下一波影片是不景气的打书方式,结果直接拿社长的书来打,让我笑得合不拢嘴。

说起打书,我不能不提我的作家好友蛛古力,他对于宣传书本一直很多想法,也陆续尝试过不同打书方式。除了常见的传统文案和影片宣传,也与软件公司合作推出应用程序,制作桌游,甚至还和歌手联手写下主题曲,如此多样化的打书方式说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也不以为过,每每都成为热门话题,并带动《神序》系列小说销量。

红蜻蜓出版社旗下的黑蚂蚁丛书——《今天我们无所事事》与Bookmark咖啡厅破天荒合作,推出为期一个月的主题特展,概念新颖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。早前在社交网页看到台湾名作家张曼娟新书《我辈中人》与高雄旅社合作,让旅客在旅途中也能翻阅,从中获得些许启发与安慰,书本与住宿结合的破天荒概念让我啧啧称奇,或许某一天书本也会搭上食物面世。

从这几个例子来看,打书方式其实就是广告点子,就算没点子也不必过于悲伤,最基本的打书方式就是通过社交网页了。相比过去几十年网络还不普及,根本没所谓的打书,都是靠作者人气在卖书,而这网上买卖满天飞的时代,不把握良机打书就真的太对不起出版社了。
艺术家安迪·沃霍尔曾说过:“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”,若沿用到网络世界,不就说明每个人都能利用网络成名吗?当然出了一本书并不会马上变得大红大紫,但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,而这也是我极为看重的部分。若某样新产品还没正式面世,应尽可能避免提高曝光,就算是造势活动也尽可能避免深入解析产品,神奇面纱消失,观众的好奇心降低,就算产品再好正式推出后,也因观众不再感兴趣,反而白白流失顾客群。

以上例子并不少见,最常听到的例子就是手机品牌,我觉这也能沿用到书本营销方面。一些出版社正式推出新书前,常常忍不住在社交网页张贴新书封面,赢得全场瞩目,有者留言询问如何购买,才知晓仍处于筹备阶段,打消了购买的欲望。因此我强烈建议,书本正式推出之前不发表太多的新书资讯,就算想和读者交流,也只是稍微透露题材方向,就连标题也尽可能保密,不要因一时之快造成失足之恨。

好不容易等到新书正式发行和张贴完整书讯,就大功告成……才怪,有心要打一本书打上一年也不是问题,这几年的社交网页用户体验告诉我,用户对于频密出现的单一内容都会反感,就算要洗版,也该是有诚意地洗版,逐步说说这作品对于作者的意义,一些有趣的制作花絮,内容摘录或名家推荐语,如此一来,大众的接受程度会更为宽容。

促销热潮就像发烧,退烧一刻,买书兴致随之冷却下来,这时候就要依靠读后感作为后劲,让读者之间进行阅读交流,也让还没入手的人得知这书的口碑。若没人写读后感,就拜托同行帮忙写读后感吧!这在外国也不是罕见的做法,出版界本来就没有敌人,彼此都互相为彼此打气——前提是你没得罪人。

以上都是我这几年对于打书的一些奇想,或许你会好奇这有效吗?我想说不上非常有效,因我现在都还不是畅销作家,只是为了多卖一本书,有些心思真的少不了。




2018年9月5日星期三

《家乡的客家面》

一直很想尝试撰写美食散文,想了好久,还是从自己熟悉的客家面下手好了。

散文的天空还真是辽阔啊(默默吃面)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自我懂事以来,最常吃的面食就是市镇巴刹小贩中心的客家面。滑溜顺口的面条,黝黑咸甜的酱油,配上风味独特的猪肉碎,叉烧云吞完美装盘,最后撒下青葱碎块,就是一碗道地的客家干捞面。看似随处可见的面食,但就是陪伴着我走过青葱岁月,就算流浪远方都会想起这面条的滋味。

据悉这面档开了几十年,我们一家也就吃了几十年,求学时期的周末妈妈不时打包客家面给家里几个孩子饱餐一顿,只是加面也不见得够三个孩子享用,若每人一包是一笔不小的费用,于是孩子们都有默契地分食。印象中小时候从没好好吃过一碗面食,或许这吃不饱的回忆,让我对客家面多一份情怀,而这是饱食终日的孩子无法体会的珍贵心情。

待我踏入社会工作后,终于有机会独自享用一碗完整无缺的客家面。每次点餐后,老板娘都大声说,阿强的孩子点一碗干捞幼面,他们貌似记下我们一家大小,这也难怪我们就光顾了几十年,而提起我老爸阿强还有着一段小趣事。话说恰逢假日,人潮挤满小贩中心,我和爸爸枯等半小时仍没上桌,邻桌迟来反而已吃饱走人,爸爸一气之下去档口大声呵斥,我在旁头低得几乎可以碰到桌面,常听说做生意最怕蛮不讲理的顾客,没想到有幸目睹这历史性的一刻,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我的至亲。

从此以后他们上餐速度近乎神乎其技,我才刚找到位子坐下,老板尾随在后把面安稳放在桌上,我笨拙地从口袋摸出一张绿色钞票,老板面无表情收下就拂袖离去,像大侠般豪迈霸气。看着老板离去的身影,我心道多半是我爸发难的后遗症,苦笑几声就开始品尝面条。面条就是要趁热吃,轻尝一口热腾腾的清汤,吃一颗鲜味十足的手工云吞,然后大口咬下面条,配上特制辣椒酱或腌青辣椒,每种搭配都带来另一番滋味,让人欲罢不能。

这些年下来,我走过不同地方,吃了不同面条,不是没吃过更好吃的面食,这年头多的是名扬天下的传奇面食,大排长龙的人气店家,弹牙爽口的手工面条,皇帝私藏的鲜甜汤底,冲击感官世界的爆浆配料,但我就是对这家乡客家面情有独钟,或许这就是我熟悉的家乡风味吧。若我在家乡度过长假,每天都点一碗客家面并乐此不疲,若遇上店家休假,那天难免茫然若失,也因此特别珍惜吃面的机会,毅然是我脑海里家乡拼图的一部分。

每次都毫不犹疑order面条特大号,吃饱了才烦恼如何减肥。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(4月份)

2018年8月30日星期四

《打书这几年(上)》

配合新書的緣故,寫了這幾年在書市掙扎的感想文,技術含量不高,不過是小牛對於出版的一些遐(瞎)想。

沒錯,這就是傳說中十個你不能不懂的打書方式,不論你是菜鳥還是老鳥,都不該錯過這篇文章,看到最後一行我跪了(早就想這麼開玩笑啦!)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这几年不乏和出版社同仁见面的机会,每次见面都无可避免聊到如何卖书,就连“吹水”时间都聊书,可想而知这年头出版社工作并不好过。在出版界浸淫了好几年,让我深深体会本地书市的艰难,有者打趣说,要害一个人就叫他去开书店,这句话逗笑了我,也很快地落寞了。

大将出版社社长周若鹏先生说过,是书难卖还是作者不会卖书?这句话一直围绕在我心里无法忘怀,根据这几年对本地出版界的观察与折腾,我含辛茹苦整理出“十个你不能不知道的打书方式”,不论你是菜鸟还是老鸟,都不应该错过这篇文章!

书市持续低迷,不能否认这是一个作者行销的时代,这几年本地卖得最好的书籍是李欣怡《欣想事成2》,除了作者高人气加持外,她多年来用心经营专页,也有了固定的读者群,天时地利人和之下,销量一再创新高,就连隔年的续作也卖得满堂红。人气绝对是销量的关键!那问题来了,默默无名的作者又该怎么为自己打书?

我认识一些年轻作者,提到不明白为何出书要帮忙打书,我当下好想把头敲去他的额头,连作者都不打自己的书,那么这世界上就没人会帮你打书,无疑是听天由命了——这也是我近年才明白的事实。

打书策略从确认出版的那一刻就要认真思索了,而不该把卖书责任一干二净地推给出版社。如何为书本取名也是一门大学问,不难发现现今的新书标题可是一山还有一山高,没有最长,只有更长,尽可能浅白易懂,朗朗上口,让人留下深刻印象,编辑部为书名竭尽心思让人肃然起敬。我近期看过最长的书名为《如果可以躺着,谁会想跑?如果可以跑,那就别躺着!》,读完都觉有些绕口。

标题直白也不是坏事,看似少了文字美感,但能让读者简单明了这书的内容方向,也算宣传到位,好比我瞄到《药物猎人:不是毒的毒 X 不是药的药,从巫师、植物学家、化学家到药厂,一段不可思议的新药发现史》书名,清楚了解这是我感兴趣的领域,毫不犹疑就下订。如何在标题直白和篇幅取个平衡点,就要看编辑部和作者的共识了,有时标题短短几个字反而画龙点睛。

请务必认真思索文案,更简单的说法,想想这本书有什么卖点或特色。根据我的观察,本地出版品,特别是小说方面,都无法达到充足的宣传效果。封底写着的资料连文案也说不上,不过是故事简介,逛书局一圈,大部分人应该就只记下出版社或作者名字而无法记下作品名称,就算花一大把钱在公关宣传,却不用心经营每一本书的宣传文案,对我而言是本末倒置。

相比日本和台湾出版品,几乎每一本小说封面都有着让人折服的吸睛文案,就算对这本书一无所知,眼睛扫过的第一印象就难以忘却。近年让我回味无穷的新书文案是日本作家凑佳苗的《反转》,“完全被骗了!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!”,读完这书后觉得好看之余,也觉得这书配得上这精彩文案。如果连作者都无法为自己的书想到任何卖点,那么请检讨这本书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出版。

好的文案,往往来自好的口碑,若对作品有信心,邀请他人为作品写下推荐语是有利无害,就算读者对新晋作者一无所知,但翻阅当儿看到熟悉名家写下推荐语,也对这书多了一份好奇与关注。

不想依靠他人的扶持,那就写下自己的出版感言吧!后记里应避免死板地感谢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,多谈这本书对你的意义,为了什么而写下这本书,我相信这是广大读者更为热衷的事情。有者买书前会认真读读后记,才决定要不要买下这书呢。

打书的前提是有书可以打。
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(28/8/2018)

2018年8月22日星期三

《取材》

有人问过我,如果有一天成名了,会不会考虑成为全职作家。

我的答案是肯定不。

除了不成气候,也没读过太多书,我觉得躲在房间是写不出什么东西。文字或许是联系世界的桥梁,但不问世事就感受不到人性百态,别提写出感动人心的好文字了。

深入取材,深入描写,才是成为好作家的不二途径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某天我发现我写不出东西了。

这句话别人听在耳里,多半说写作遇到瓶颈是正常不过的事情,若创作生涯上从来没遇过什么阻滞反而是天方夜谭。默默浏览旧作当儿,惭愧得无地自容,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,一些心情过于矫揉造作,一些描述不够大方得体,说到底我还是一个不够圆融的年轻作者,对于人生我还是看得不够透彻。

这些日子陆陆续续读了一些散文名家的作品,他们笔下的经历无不让人拍案叫绝,不不论是房慧真笔底波澜的采访,三毛四海为家的流浪,阿简浪迹天涯的独骑,桦真关怀备至的医德,还是蔡兴隆小城生活的朴实,一页页都印证着他们如何用心过生活。是的,写出好文的人往往都是有故事的人,就是因为他们真诚对待生命,这些生活体会都是一篇篇感动人心的好文。

写作灵感无处不在,在乎作者怎么从生活小事铸成文章,我是认同的,尝试写文章的这几年,我比以往更认真观察身边人事,尽可能捕捉生命中瞬间流逝的感动,写到后来发现一些观点重复引用,不禁苦笑自己没什么可写的故事。我过于安分守己,生活一成不变,在舒适圈赖死不走,自然没太多的故事可以分享,勉强写成文章只沦为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文章,不禁有些心灰意冷。

我不活跃于户外运动就连社交活动也兴趣缺缺,我的世界围绕着自己打转而已,就连我妈常笑言,这孩子从小到大都不爱出门,拿起一本书就能坐着一整天不声不吭,我总微笑不应,只因我太不擅长与他人沟通,躲在家里自得其乐。近年工作上了轨道,我不时会到国外游玩,每到一个新地方,都觉和自己过去的经历俨然不同,这世界辽阔得很,多的是我不曾听闻的奇人异事,我自以为是的魔幻怪诞,是别人的真实经历,更显自己的渺小无知。

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,没有谁的生活能永远安稳,人生多的是麻烦事,但对于创作者每个烦恼都是写作素材。生活解决不了的,让文字代替说话,善用每一个烦恼,整理思绪后的心情记录,不多不少也能让淤滞的心释怀一些,就连烦恼也变得理所当然,果然创作者就是自寻烦恼的一群人。我想,只要多读多写多感受生活,写作路上我还是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呢。

办公室走廊常看到猫的踪迹,我也想像它这样悠闲。


2018年8月21日星期二

还是有一些忙

刚过去的几个月都马不停蹄地制作新书,连觉都睡不好,更别说要花心思写一些东西。还以为这个月过去了,会有一些闲余做自己喜欢做的东西,就好比终于可以写小说了。

其实也没说有非写不可的小说,就觉得是时候认真想想,也默默想了2个月……觉得还不是时候(之前也是经历过还没到时候的故事)

正当我要认真想想的时候,又接了一些工作,其实也没必要卖关子,是关于编剧的工作,但大家不要太震撼,因为是朋友介绍的,也不是只介绍给我一个人。

出乎意料,我的反应很冷淡,不是很想接触这一块。也不是因为之前遭遇所致(如果你记得),就觉得时间上已经分配不来,我清楚编剧流程和压力,而且没有故事创作的自由与满足感。

我还是答应尝试了,什么都不做总比错过了后悔,但我会以搭档方式进行,即不单独进行,这么一来应该能应付了。

可我这几天忙着做影片的时候,心想糟糕,怎么花这么多时间在这种无聊的东西,应该去写小说或构思剧本或看书更好,然后做完影片后我默默看书了一整晚,觉得自己还是喜欢看书多过创作,因创作的瓶颈压力真的不是每个人可以承受(就别提卖得好不好)。

可我还是会继续创作,特别读了香港作家陈浩基的大作《13.67》,深深为他笔下的推理旋风给迷倒,比较起来,我的文字太稚嫩了,也让我产生无比热诚,一定要好好继续挑战推理这一块。

小说是会越写越好的,推理小说更验证这句说法不假。

我还在挣扎着要不要整理九流系列,试试投稿外国出版社(是有这样的做法),但我真的有些懒惰,看了某台湾同门作家最近又出新书(明明年头刚出),觉得自己也该追上他的步伐。那一天,我重新看了九流原稿,比起发表的版本,原稿更有趣,我相信自己不是容易满足的读者,但我能满足于这故事,可能这故事比我想象中的更有潜力。

那么剧本呢?其实我很想放弃,兴趣不大,时间不够是事实,更大的原因是,我感觉我的视野还不够辽阔,这样写下来的影视剧本也不过沦为他人口中的笑柄。既然这样,不做也罢。

下个月又要上台演讲,对象是中学生,和桦真医生搭档谈散文创作,这是我第一次上台说散文,我会努力。

刚刚在博客阅读列表看到《如果,你们说的都是真的》读后感,看了很感动,也很温暖,每个创作者都希望这样被珍惜吧 :)

2018年8月15日星期三

《卖书这几年》

早前文坛前辈久违推出新作,恰好碰上他的生日,他巧妙写下,与其献上生日祝福,不如买他的新书,这会让他更快乐。看到这行字,我默默抄下来,或许下次生日那天可以用得上。
__________

前些日子和某作家喝咖啡,他问我最近没出新书吗?我笑说暂时不了,书好难卖,他回复既然知道还出版这么多本书?听他这么一说,我也觉得出书真是自讨苦吃。

我妈打扫房间时,会冒出这句:“存书囤在家里不是办法,还要出书到什么时候?”每次我都含混带过,心想能卖几本就是几本,静心等待有缘人敲门的那一刻。我推出第二本书时,曾尾随编辑来到仓库点货,他随手指了仓库一角,高高叠起的新书包裹让我止步,他拍拍我的肩说,“这几年要好好帮忙卖书啊!”那个画面至今仍烙印在我脑海里。

于是我开始思索“有效率的卖书方式”,这还真考倒我。内向的我不曾主动销售给朋友,连朋友聚会上我都不多谈。朋友好奇问起,我都说该买的就会买,强迫也没用,应了那句“有麝自然香,何必当风立”。

这些年也不乏要求送书的人,称朋友一场不要这么计较,就算没那么熟络也说送他一本帮忙推广,我一开始对于送书也挺看得开,然而有者打趣说是不是卖不出才送给他?有者把书收在厕所,方便他一边如厕一边阅读,更甚的是有者拿书当作电脑垫。我才醒觉他们根本不珍惜我的心意,自此也不再轻易送书给他人了。

也不能说完全没人愿意支持,一对老同学情侣每次都会和我买新作,让我感动的是,明明两人买一本共读就好,但他们都买两本,说想为我打气一番,看好我能在文坛有所斩获。他们的支持这些年来不曾中断,这份心意让我珍惜到现在。

曾以为海外国家如台湾书市会比较乐观,但认识一些台湾作者后,才发现也没好到哪里去。名不经传的作者依然辛苦在挣扎,不多不少会受到旁人冷眼。但有谁不曾煎熬过?就连日本知名作家东野圭吾也曾经历低潮期,但他告诉自己,只要持续发表,至少不会让读者忘记自己——这样的写作心态着实让我感动。

见城彻在《编辑这种病》书里提到,“不能畅销,何必出书”,这句话宛如一道雷击劈在我心上。对啊,书卖不出去就不具意义,作者是为了什么而出书,卖不出去就是浪费资源,出书岂不是一种自我满足?这句话困扰在我心里一段时间,我和熟友提起,他认同这句话,所以出版的作品必须是好书,尽可能为这时代留下好作品。

若你读到这里,是否觉得牛小流不知不觉也变得满身铜臭味?这几年的出版经历让我明白,出版业并不是慈善事业,它本就是一门生意,如果可以赚钱,谁要亏钱?但出版社就是抱着亏钱心态出书,就算无法畅销,作者至少努力配合,不辜负出版社的栽培。

那,又是时候转换跑道写一些能卖的书吗?至少现在的我,还是想写自己想写的故事,就算没能继续出书,也不会彷徨。

我常说,每个人都需要鼓励,在写作路上更是体会深刻。若你真心喜欢一个作者,绝对不要吝啬你的鼓励,支持就是最好的鼓励,而这胜过千言万语。

那天姐姐说有同事孩子读了我的书,说非常好看,我听了很感动。
这些书是别人通过她下订的,能卖几本就是几本,也很鼓舞了。
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(14/8/2018)

2018年8月8日星期三

《柜台故事》

服务柜台,是一面照妖镜,是人还是妖怪,无所遁形。

就连《药师侦探事件簿:请聆听药盒的遗言》里形形色色的柜台故事,其实一点也不遥远呢(好强大和顺便的打书!XD

——————

以往朋友聚会都聊求学烦恼,踏入社会工作自然而然聊起工作煎熬,人果然是擅长抱怨的生物,自以为万物之灵,实则冥顽不灵,可笑的是这些晦气话往往是加深情谊的灵丹妙药,和朋友聊起服务业面临的大小问题,还真让我哭笑不得。

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——曾几何时这句话已是销售人员的口号,就连综艺节目也常用这句话来表达对观众的感激,为了多一些营业额,还真把顾客当作父母来对待,千依百顺任劳任怨,只差没躺在地上任由踩践。一些顾客看港片多了,给钱时像周润发大侠风范挥洒自如,一把钱扔在桌子上,销售人员还得满怀感激这笔钱没丟去他们的脸上。

从事美容业的甲摇头叹息,称为顾客解惑是正常不过的程序,花上一小时不等的唇舌招待顾客,最后换来顾客一句谢谢回应,也不是什么罕见事,只是那边厢看到顾客走进隔壁档口消费,还是忍不住有些怨天尤人。一些服务业一天就只能服务特定数量的客人,无缘无故取消预约,看似不痛不痒,实则为店家添了极大的麻烦,总不能同时间接受两位客人的预约,若顾客爽约只能自叹霉运。

贪小便宜的顾客心态众人皆知,竟随着不同店家有不同对待,开办西药店的乙称最受不了就是每位顾客进门开口就是人情价,明明到百货公司或杂货店都不会杀价半分,更别提电影院或高级餐馆,到了西药店却很有默契地要求降价。从事书业的丙在旁附和,办了血本无归的促销书展,一本书半价出售,顾客仍天真无邪要求降价,倒不如干脆要求送他一箱好了。

在旁的丁冷笑半声,称最为难搞的顾客不是讨价还价,而是蛮横无理。从事医院柜台的他每天面临难缠顾客,不是埋怨等候时间长,就是投诉服务素质低,若无法及时安抚顾客情绪,劈头就是一句,我也是纳税人,你领着我的税钱工作,就该给足应有的服务态度!

难听的话在柜台不少听,久而久之也习以为常,多的是哭笑不得的案例。曾有病人遗失药单,从没在这间医院拿药过,在柜台大吵大闹说医院总能查到他的医药记录,但就是无法弄清楚他的药单,基于安全考量下建议他给医生检查身体。他眼看无法得逞就在柜台大吵大闹,称这间医院草管人命,病人水深火热仍不愿伸出援手,洋洋洒洒说了半小时才悻悻然离去。

柜台故事日日精彩,大笑当儿也顺道反省自己是否曾是刁蛮顾客,给别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,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这句话也不是没道理的,谁知道自己哪天会坐在柜台应付客人,也会感激斯文讲理的好顾客呢。

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,无关职业。

刊登于中国报副刊(五月份)